国师(国师实验高中)
国师是中国地方政权对于佛道宗教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大德所给予的称号,有时如在元代也作为僧官的一种。说白了就是朝廷任命的宗教最高领袖,他只是皇权的延伸,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不论是国师还是帝师,都是文职虚职只是个衔头,没有实际权力。最后说下另一个词,“太师”,太师虽然也是虚职,更重要的是一种荣誉称号,只有地位显赫功劳卓著的人才被封赏“太师”称号,这种基本上都是位高权重的权臣。
(1)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字平子,南阳人,画出我国首张星图,创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2)祖冲之(429-500):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道人,擅长历数,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制成《大明历》,造出指南车,千里船。
(3)葛洪(284-363):西晋医药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句容人;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抱朴子·内篇》为现存较早的炼丹术著作,《金匮药方》有对天花等病世界最早的记载。
(4)一行(683-727):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名张遂,昌乐人,在世界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还制成《大衍历》。
1、朝代:
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宰相: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
太师: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
国师:我国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始。
2、地位:
丞相: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西汉建立,承袭秦制,设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宰相: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国师:“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宗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人所给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