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七小姐是玄学大佬小说(顾家七小姐是玄学大佬小说432章)
话说魏晋风流人物
廖子鉴
魏晋之风华众所周知。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等等数不胜数,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今天就让我与你一起探究几位魏晋风流人物的特点。
就从谢安说起吧。如果有一点历史基础的人应当都知道他。刘禹锡的那首名诗连小学生都背过。在那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中,我们多少能感受到一位足智多谋的儒将形象。正是因为获得了那场战役的胜利,才延续了东晋王朝那十几年的“寿命”。而在“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故事中,我们又见到了一位组织力极强的智者,事后他也不过是微微一笑。他的很多事迹能流传至今,他的德行必然是古人们推崇的。那么古人们推崇的一定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风流人物吧!
竹林七贤与谢安相比又是另一种风流。
竹林七贤与当时的司马政权不合作,他们好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文学方面好“老庄”。七贤七贤,必有七人,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和阮咸。我们就从那个我们最熟悉的王戎说起。
王戎即“道旁李苦”的主人公。他早年就十分聪明,相信这一点大家都应该知道。成年之后学业有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有一点不怎么讨人喜欢,那就是十分小气。卖自家种的好吃的李子的时候把核给去了,真是非常细心的。王戎也细心呀——心不细的人怎么能成为文学家。如果你把他往好的地方想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不过是不想让别人得到他家好李子的种子。但是他的孝道是我们不得不向他学习的:丧失了母亲,悲痛欲绝,“瘦如鸡骨”,连内阁大臣都十分担心。因此,魏晋人士对孝道也应当是特别看重的。
接下来就到了那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人——阮光禄(裕)了。阮光禄,魏晋风流人士,在当时以德行著称,使得他名声流传至今是他焚车的事。阮光禄同竹林七贤一样性格豁达,好老庄。他很大方,性格上与王戎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他有一辆好车,谁找他借车他都是有求必应的。有一位朋友的母亲去世了,本想找他借车一用,回神一想不对,这是丧事啊!结果就没向他借车。没过几天阮光禄听说这事之后,心想:车本来就是拿来用的,你想那么多干嘛呢?你这样就让车失去了车的价值呀!于是便把他那辆好车给烧了。这就是著名的“阮裕焚车”。他的生平事迹可以流传至今。你们古人应当很在意自己的修养吧!
建安七子便是另一种风流了。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虽然都是有七,但一个是建立享乐的资本——治国,而另一个却是自由地在民间穿越,放荡不羁。我们就说一说《》三字经》中“融四岁 能让梨”中的孔融吧!
孔融在儿时就十分令人佩服。他明白兄弟之间要友爱,要“泛爱众”。不过他干过最有名的的事情就是骂曹操。那一次,他嘲弄曹操,说他很愚蠢。曹操也不是吃素的呀,他当即就给了孔融一棒子:杀头、诛灭其族!因此,魏晋之风流人士都崇敬他,敬佩那种十分孝顺父母及兄长的人。
那么,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清谈”吧,说俗一点就是两个人(或几个人)围成一桌,一个人提出自己对《老子》、《庄子》或《易经》的看法,接着另外的人去反驳。但与现在餐桌上大家聊天不同,言语都是用华丽、优美、高雅的字词表达。如果你说的是“俗语”,桌上的人就会用鄙视的目光看着你,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清谈”的发明人——何晏吧!
何晏,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因为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给曹操,何晏自然成了曹操的养子之一。何晏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羽冠之时就通读《老子》、《庄子》、《易经》,时常与一些来访的客人互相讨论。由于他对玄学与道教的喜爱非同寻常,因此“清谈”的说法就慢慢传开了,有许许多多的人来找何晏互相谈论。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他长得英俊。他还有一大壮举就是发明了“五石散”,虽说现在经过论证“五石散”是毒品,但是它在魏晋时期却起了大作用——让“清谈”由六个时辰变为了十二个时辰。如此一位大人物得以流传至今估计魏晋人士也必定敬仰有创造力、有口才的人吧!
那么现在就到了唐悦齐上次说的曹操型“双面人”——殷仲堪了。殷仲堪,由于担任过荆州的大官,那我们就叫他“殷荆州”吧!“殷荆州”也是魏晋风流了人物之一。早年类似于曹操,干了不少大事,把荆州管理的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居乐业,与百姓相处得其乐融融。但年纪大了就像曹操的晚年一样——开始骄横了。而死也死得与曹氏家族一模一样。曹氏家族是被司马懿在背后捅了一刀,而殷荆州则是被他的好朋友桓南郡(桓温)捅了一刀。这让我们更明确地了解到:魏晋人士对是否对国家做出贡献是很看重的。
李膺的德行可不差。在当时。李氏家族和荀氏家族(因为有家谱为证,他们是荀子的后人)都是十分有名望的。有一次,郭泰在洛阳游学,见到了时任河南尹的李膺,李膺对他大加赞赏,二人于是结为好友,名震京师。后来他要回乡,士大夫送他到河边,有几千辆马车。但郭泰只与李膺同船过河,众宾客望见他俩,好像神仙一般。由此可以看出,魏晋人士对“慧眼识英雄”的人也是很敬畏的。
以上就是我对魏晋风流人的认知。魏晋人士一般都推崇“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守孝道、有修养、有创造力、有口才、对国家有贡献、“慧眼识英雄”的人。
我实在才疏学浅,读书只能读一些简单的通俗易懂的小说散文之类的,那些深奥的文字高远的意境常常让我茫茫然不知所言。没办法,脑洞太小,性本愚钝,再加上近些年老年痴呆似的健忘症无敌,更觉朽木难雕,任由自己一天天的变得很傻很天真起来。
但是今天,我却是带着极大的兴趣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读完了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文言版《世说新语》。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春天姹紫嫣红的花朵令人目不暇接;一句句精言遣词,寥寥数语就是发人深思的哲理;一桩桩一件件小故事,无不毕肖声口,隽永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的各种逸闻趣事,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被鲁迅称为“名士的教科书”。
读了这本书,再次了解名士的内涵。我觉得,魏晋名士的最大特点是潇洒率性,是恣意无拘束,是聊发轻狂半醉半醒间不失君子本色。
有人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思想开放,人物风流,学术繁荣,越名教而自然。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还有其他耳熟能详的名人贤士,一位位名士大家脚蹬木屐,宽衣缓带,穿越时空款款而来,如同一场美丽的流星雨,在魏晋天空熠熠闪光。
阮籍爱喝酒,是看中了校尉厨中贮酒数百斛,于是应聘为步兵校尉,洒脱放达不羁自由可见一斑。
王子猷,大雪夜里忽忆黛安道,立即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经宿方至,却造门不前而反。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相见?随心,随性,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而不得的吗?
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于屋中。是不是怪异的让人目瞪口呆?
阮修,步行时把钱挂在手杖上,到了酒店,就痛快畅饮。当世权贵相邀,坚决不肯拜访。随意率性而活,但是却有尊严有气节,有原则有底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读了这本书,可以了解魏晋时对美的欣赏,自然之爱,是文人才子笔下永恒的主题。
顾长康从会嵇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景物描写,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无限向往。
魏晋时的赏美,除了外在的自然之美,名士们更强调增加生命的精神之美,提升艺术审美境界。
谢安称赞褚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毛曾和夏侯玄并坐,“蒹葭倚玉树”,哈哈,美丑无可相媲。
读了这本书,可以了解魏晋士人尚智崇道的社会风气。魏晋出神童,那时的孩子们在“尚谈辩,重捷悟”的氛围中成长,个个惠捷敏悟,夙惠早秀,不亚于大人的神采和气魄。
徐稚九岁,有人对他说,“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耶?”徐说“不然,譬如人眼中有曈子,无此必不明”。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十岁时跟父亲来到当时的豪门望族家中,不卑不亢,当陈炜取笑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时,聪明应对“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鲁迅评价这本书,“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他的语言极为生动传神,不拖泥带水,寥寥数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如阮籍,母亲去世,蒸肥豚,酒二斗,临诀直言“穷矣”,大号,吐血,废颓良久,一个至亲至孝的孝子形象在心里盘桓许久不肯散去。
如“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简洁的字句就把谢道韫和张玄之妹的特点传神表达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读了这本书,也为魏晋名士嗑药饮酒闲谈而心生抑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悲哀无力改变,有人独善其身,有人消极避世。
所以山涛出仕,嵇康广陵散谢绝天下,刘伶醉卧酒中无法自拔,阮籍猖狂,穷途之哭。
所谓的魏晋风度,魏晋风骨,其实是一群醒着的人在黑暗世间无奈的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