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道德经原文带拼音全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戒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E盈将恐竭,谓候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道德经中并没有直接提到“虚怀若谷”这个成语,但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相关的内容。其中一段提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这段话描述了古代善于行事的人的品质和态度,其中提到了“谷”这个字,意味着空旷、深邃、包容和混杂。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胸宽广、包容性强,能够容纳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不被个人情感或偏见所影响。因此,“虚怀若谷”这个成语就是从道德经中的这段话中引申出来的,用来形容人的心胸宽广、包容性强,能够容纳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不被个人情感或偏见所影响。
虚怀若谷意思是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以上就是虚怀若谷的原文。